House Double 林宅
離開都市生活的山居,規畫時思考簡潔地回應周遭的天際線、順勢而下的地形與素朴的生活感。House Double不但是主棟與子棟的配置關係,也說明年長輩與年輕輩希望能往來都會與自然、維持共有情感聯繫卻也能獨享山居歲月的、若即若離的生活態度。
離開都市生活的山居,規畫時思考簡潔地回應周遭的天際線、順勢而下的地形與素朴的生活感。House Double不但是主棟與子棟的配置關係,也說明年長輩與年輕輩希望能往來都會與自然、維持共有情感聯繫卻也能獨享山居歲月的、若即若離的生活態度。
企業產學合作,於北科大校內設置能夠驗證電動車充電使用的空間。我們希望提出的HUB(橋接器)能夠接續新機能置入與原有環境/活動的融洽關係。
作為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台灣館提案的其中一部份,以點佈局空間,操作doT遮蔽或露出自身視線範圍,同時發生的立面變化使得私密的個人舉動成為展演的一部分。而映射在doT與dots表面上的鏡像與視點角度,混淆空間界定並重構人與物、人與人群的空間關係。
除了滿足現有校園內師生運動的需求之外,更考慮到未來與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及社區開放互動的可能性。我們提出活動立方體”Active Cube”的設計方案,分析各項運動機能所需的空間尺度與連結關係,定義各場域為彼此聯繫又互不干擾的立方體。積極面對環境(採光與空調節能、校園與都市涵構),基地配置留設空間緩衝帶回應基地原有樹下的活動空間記憶,讓校內的人行主入口由活動中心與圖書館之間的綠帶緩步進入,室內溫水游泳池面向南側的網球場開放區域,配合地景與植栽的塑造,納入樹影、日光與綠意…,讓泳池使用者享有舒適的空間體驗,白天與夜間都能形成與自然環境聯繫,並對校外及校內的使用便利性取得平衡。
「空島」的設計思考在於模糊以往校門界定出來的明確邊界線,反映基地環境與人為活動的時序狀態。對於附近一中商圈內往來的人群,「空島」無論日間或入夜都將成為尊賢街的視覺端景,對於進出校門的師生而言,「空島」與「入德之門」是成對的街道景觀雕塑,承續創校八十周年與一百周年的紀念性意義。
講者:doTa 構築設計 / 聯合治作 主持人 林建華 「輕薄的、變化不定的、快速的」價值觀從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影響我們所存在的世界,doTa 整理了近年來操作的幾個相關案例,以及進行中的「HOME 2025 想家計畫」提案(忠泰基金會主辦),試著回應居住空間如何從傳統nLDK的定性定量規劃思維轉向輕巧可變有彈性的設計潮流 ! [...]
企業的三個部門連同駐廠員工的住宿機能,想要一併遷入原來提供資材存放的倉儲空間中,我們希望善用原有空間的結構區劃、採光與換氣設備,達到節能、減輕施工負擔與聯繫各部門如同家人一般緊密互助的向心情感。 以小型聚落的配置為思考,使各部門與管理階層能夠圍繞著有重力換氣與天光傾瀉的公共空間,日後容許植栽延伸在其中,創造雖身處室內卻猶如室外廣場的空間質感。
面對原來是髮廊的一樓店面要遷入地區型牙醫診所的課題,我們回顧基地環境、診所之前附近建立起的親切關係與企業形象,提出簡潔明亮並能照顧到親子赴診需求的空間規劃,也同時為客戶創造最大化的空間使用坪效。
在這個案子裡我們思考一般的三房+LDK(客廳、餐廳、廚房)布局能不能因為家人生活中的聯繫而有不同的定義?! 如果我們把這三個空間當作是兩個小男孩的遊戲場、圖書館,女主人的親子教室、閨蜜相聚的午茶交誼場、男主人與家人共享的視聽劇院、加上能自得其樂的小書房,面對新店的連續山景,既開放又能同時享有個人的小角落,是不是更能豐富生活的內涵? 於是創造了這個明亮、開放又兼具實用的空間,玄關處座位提供親子出門時耳提面命的小場所,客廳的櫥櫃設計兼顧品味與收納功能,視聽櫃與書牆採用寮國香杉,創造出味覺感官上的享受,書房與客廳之間則用玻璃與百葉窗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,讓家長忙碌之餘還能關照孩子。家的功能不再局限於制式格局與坪數限制,生活的真實感能延伸到家裡的每一處角落。
我們提出To-Gather “塾(學)+工坊聚落(作)”的複合program規劃,文化氣息的延續不只依靠前人累積的資源,更有賴持續的創造與生產,學融合作,於學中作、在作中學、進而學作生活~除了更新合作大樓硬體,也期待能更新基地周遭的都市生活軟體。